
《师道• 师说》栏目第二十八期我们将走进李婉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李婉,投身教育事业近二十载,坚守初心默默耕耘。“用语文之美点亮心灵,以教育之爱滋养成长” 是其理念与格言。她用教育的爱与语文的美,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不仅收获了智慧,更培育了美好的情怀。
有人说 “老师是勇士,毫无保留地为学生奉献智慧和力量,守护其成长之路”。对此,我想说,我或许并非大众眼中传统意义上的勇士,我只是从事着极为平凡的工作。每日于平凡岗位默默劳作,既无惊天动地之壮举,也缺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然而,我深刻知晓,这份工作看似平凡,实则绝不平凡。教育,犹如人类文明的闪耀火炬,照亮前行之路,教师便是这神圣火炬的守护与传递者。在此过程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担当,便是教师独有的情怀。它无声无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成长,推动文明传承发展。这种情怀虽不张扬,却如涓涓细流,润泽学生心田,为他们未来奠定坚实基础,让他们能在知识海洋畅游,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家国情怀便是我们民族最为坚实的情感基石,它是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认同感、归宿感、使命感以及担当精神的凝聚。
叶嘉莹先生宛如一座璀璨灯塔,照亮众人迈向古典诗词海洋的征程。她生于动荡年代,深知个人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胸怀天下、志诚报国” 信念深植于心。登上讲台,科学严谨教学,文雅师风如春风润学子,高尚品格令人钦佩。她视 “教师” 为珍贵身份,直言回国教书是唯一的,一生一世的选择,尽显教育执着与爱国深情。从事教育研究 70 年,毕生成果献给祖国,其教育家精神激励教育工作者砥砺前行,那是对教育的热忱、知识传承的使命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调要让其在学生心中扎根。教师应以叶嘉莹先生等为榜样,用教育家精神激励、滋养和提升自我,将工作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语文教学中,诸多经典篇章闪耀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光辉。如教《曹刿论战》,引领学生探究曹刿主动献策助鲁取胜的情节,体会其担当与责任;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蔺相如的智勇和廉颇改错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让学生明白个人在国家利益前的胸怀担当;授《苏武传》,带学生感悟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坚守忠诚的意志,理解爱国情怀的深沉坚定。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树立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家国情怀的强大力量,努力培养有担当、爱祖国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耕耘的教师,我深刻领悟到爱乃教育的核心灵魂。一位教育失败的教师,原因或许众多;但百位优秀教师成功的关键,若只归为一点,那就是对学生的热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引领他们走向远方。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个小程同学。她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敏感,总是独自默默坐在角落。不过,我发现小程在写作上天赋颇高。于是,我在她的作文评语中,大力夸赞其优点。随后私下温和鼓励她,让她知晓自己作品的出色之处。之后的课堂上,我多次朗读她的作文,同学们纷纷投来欣赏的目光。渐渐地,小程明显改变,变得自信,与同学交流增多,语文成绩显著提高,写作进步尤其大。看到她的改变,我由衷地开心。一位哲人感慨道:“呵护自己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孩子是神圣。” 师者应怀仁爱之心,如培育自家孩子般热忱教育、感化学生,这样才能更好传授知识,塑造灵魂。教师多一些仁爱,学生就多一些悲悯;多一份豁达,学生就多一份乐观。教师要乐于教育、关爱学生,以仁慈爱心,给予学生温暖情感。只有带着仁爱之心奉献,才能在教育路上行稳致远,为学生成长搭桥梁,助他们走向美好未来。
有老师曾说:“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则成;斯是教师,唯有勤耕。” 此语如潺潺溪流,尽显教师爱岗敬业之情,纯粹自然。我深知,为师本就挑战诸多,成为优秀教师更是艰难。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承载万家厚望。既已投身此行,须对得起学生求知双眸,不负家长信任托付,守良心底线,不可轻视懈怠。“对得起”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付诸实践却并非易事。倘若仅仅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工具,那么备课、上课就会蜕变成流水线上毫无生气的机械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有所收获,眼中是否存在疑惑不解,都可能被全然忽视。
然而,同样的教学历程,完全能够绽放绚丽光芒。备课之际,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力求融会贯通,精心设计疑问点,用风趣幽默、如诗如画的语言引领学生沉浸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为其解惑。用心上好每堂课,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更是内心的教学情怀,是对教育事业热爱执着的彰显。欲予学生知识清泉,自身先有长流之水。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飞快。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水平,以适应时代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教师应保持热情与斗志,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如此,方能在教育领域稳步前行,为学生成长贡献智慧力量,助力他们在知识海洋扬帆远航。
钱钟书曾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教师,正是这样一份修心的职业,从事教育之人,内心是简单而纯粹的。教师这一职业,没有耀眼的光环,这里并非赚钱发财之地,亦非仕途晋升之所,然而,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却是金钱与名利无法衡量的。即便事务繁杂且心累,教师们依旧坚守初心,看淡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回归本真,甘于默默奉献,毫无怨言。
居里夫人面对小女儿玩弄诺贝尔奖奖牌时,平静地表示这并无不妥,她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荣誉如同玩具,只能把玩,绝不可永远守着,否则将一事无成。荣誉既能成为前行的动力,也可能化作沉重的负担。鲜花与掌声虽是人生中美好且珍贵的点缀,但倘若为其束缚,便会成为前进路上的枷锁。正如《老子》所言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从教以来,秉持信念,坚守执着,虽生活未必大富大贵,然桃李满天下,却也有着别样的满足感。勇于追求真理,乐于探寻美好,豁达处世,淡泊名利,如此,又还有什么渴求的呢?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深情的情怀、沉重的责任与担当。它如温暖的修行,是漫长的守望。身为新时代教师,我要把品德放首位,以良好品德为学生树榜样;用严谨言辞教导,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以规范行为示范,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我以育桃李为豪,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温暖学生心灵,为其成长成才护航,在教育天地书写精彩,为培养祖国栋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