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道• 师说》栏目第三十期我们将走进王雪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王雪,中共党员,毕业于香港教育大学中文研究专业,文学硕士,团委综合科副科长,基础教育部教师,讲师。担任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课程教师,自治区级普通话测试员。
回首来路,我竟已从教十余年了,然而面对“师道师说”这个题目,我却久久不能下笔。想写的太多,千言万语汇聚在心头,却无从起笔;在我心中,这是一个庄严而沉重的题目,需要我花费一生去用心书写。
“我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三年级的我站在讲台上大声朗读作文《我的理想》时的第一句话。我的梦想开花了,而这颗种子是何时播种的呢?或许是儿时跟随我当教师的姥爷每一次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去家访的路上种下的吧?或许是在学生时代遇到的每一位恩师的谆谆教导中种下的吧?从教生涯中,我被学生气哭过,有着多次半夜带着学生跑医院的经历,有过各种挫折和坎坷......但是,这么多年,“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个理想似乎从未改变过。我热爱教育事业!这个信念从未动摇过。至今还记得刚刚站上三尺讲台,看到教室后方墙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时内心的触动。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和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的影响着台下的每一位学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时常问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勉励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激荡着每一位奔赴在教育战线上的筑梦人。“教育家精神”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蕴含着把个人的“小我”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我”之中的理想追求。教师身上肩负着崇高使命和集体期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团干部,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我始终坚持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秉承“引导青年、凝聚青年、培养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宗旨,带领青年学子开展理论学习、组织“青马班”培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等。
工作繁忙、琐碎,却有意义。青年团干部,扛的是责任,讲的是奉献,凭的是良心,靠的是实干。辛苦不言而喻,但收获也精彩纷呈。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活动、比赛,看到孩子们从懵懂谨慎到自信的独当一面,总是由衷地骄傲和自豪;每一次比赛、活动,精雕细琢、反复磨练,只为站在台上时的尽善尽美。看到孩子们成功时眼神里那闪亮的光,听到那一句句“雪雪老师,谢谢你!”所有的辛苦都倍感值得。我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只要深挖细琢,因材施教,终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团工作给予了我宝贵的人生感悟与精神财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持久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导,带领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向善,共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永不懈怠的创新勇气,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愿做点灯人 情暖满心河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能够和鲜活而可爱学生们一起,参与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看到青春成长和绽放的过程,能够收获那么多来自报酬之外的爱与温暖,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记得刚当班主任时,班级有特别调皮的孩子,也因为他们我被训斥过很多次,被气哭过很多次......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姥爷对我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要耐得住性子,每一颗种子,你用心浇灌,都能够长得枝繁叶茂,秘诀就是——你要有爱。教育从来不是结果,是开展的过程。”这句话,我一直铭记至,也成为我执教生涯的座右铭。姥爷的葬礼上,那么多他曾经的学生前来送行,泪眼婆娑中,想起小时候他载着坐在自行车横梁上的我,一次次登门去劝说一位非要让孩子退学的家长,终于让学生得以重回校园的事,而当年那个瘦弱小女孩和姥爷葬礼上那个泣不成声的中年女子身影重叠,我感慨万千。这个有理想,有担当,如今也成为一校之长的阿姨,每年都会去看望姥爷,眼含热泪讲起往事:是姥爷当年的坚持让她得以延续梦想,成就了如今的她。我想,这种源自于爱和责任的担当,是成就生命礼遇的最好回馈。教师的幸福来自哪里?来自课堂上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里,来自孩子们的成长和改变里,来自办公桌上出其不意出现的一些润喉糖、小零食、精巧的手工作品里,来自过年过节无数个惦记和祝福的信息里......在2023年的时候,一个曾经因为调皮不听话,总是给班级惹是生非,曾几度想退学的孩子激动的给我发来信息:“王老师,给你报个喜,我考上杭锦旗的老师了,第一名!没有你的坚持,就没有我的现在。没有你,我都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折磨了你好几年,谢谢恩师!”那一刻,我的心中,百感交集,喜极而泣。我终于确信,我做对了,曾经的那些迷茫,被批评,被质疑,我选择的坚持,都是有意义的。一个孩子,因为你而转变了生命轨迹,这,便是当老师的意义!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是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塑造生命的过程。心中有爱,静待花开。
坚持守正创新 提升业务素养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只有持续学习,教师才能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通过自我提升、理论学习、实践浸润,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认知。我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搜集教学素材资料、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提炼总结最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理论体系,打磨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情学生的教学风格。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口语的课程教学中,从深入浅出的理论学习入手,回归音素发音训练,总结来自不同方言区学生语音的特点,与普通话进行辩证训练,切实地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同时利用微课小视频,总结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复习;引入小程序语音练习打卡、小咖秀动画配音、班级诗文诵读比赛、绘本故事教学情景训练等,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力求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学有所获。在精耕细作中,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落地生根。
用心弘文传道 肩负“大担当”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要有自己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特有师道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不断建构“以文化人”的精神图谱,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遇”,我们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做好“经师”;更要精通“传道”,成为“人师”。在育人过程中,以“弘道”为责任和使命,用“大情怀”成就学生成长的“大担当”,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语文课堂上根植于每一位学子的心间。从《诗经》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家国情;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盼望;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信念;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激昂......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古往今来,历久弥新。发挥语文课堂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传统,引导学生在感悟、领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把“胸怀天下”、“国之大者”落到教书育人实际行动中,引导学生勇担强国使命,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迷人的风景,是成长足迹;最动人的故事,是未完待续。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坚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我将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未知,努力成为一名教学有精度,育人有温度,专业有厚度,学时有广度的优秀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用最质朴的情怀,和一颗仁爱之心,引导学生成长、立德、励志。用爱守望,静待花开,用实际行动诠释以德为本、敬业奉献的教育新篇章。